你的位置:大发邀请码导师推荐 > 新闻动态 > >曾国藩:真正的聪明人,看起来都很“笨”
热点资讯
新闻动态

曾国藩:真正的聪明人,看起来都很“笨”

发布日期:2025-07-06 07:05    点击次数:72

“笨小孩” 的逆袭路

曾国藩的起点,实在称不上闪耀。他出生于湖南湘乡的一个普通农家,祖辈几百年间都未曾出过一个秀才 ,到了父亲曾麟书这一代,虽一心苦读,考了十六次,头发都白了,也未能中秀才,妥妥的 “老童生” 一枚。

小时候的曾国藩,天赋并不出众。有这样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:某天深夜,曾国藩正在家中刻苦背书,一篇文章反复诵读多遍,却依旧没能背下来。谁能想到,房梁上还藏着一个小偷,本想着等他入睡后好下手行窃,可左等右等,曾国藩丝毫没有停下的意思,翻来覆去还是那几句。小偷终于按捺不住,暴跳如雷地跳下来,对着曾国藩大声嘲讽:“就你这笨脑袋,还读什么书?” 说完,便将那篇文章行云流水般背诵出来,随后扬长而去 。曾国藩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幕惊得呆立当场,但他缓过神后,没有气馁,而是继续埋头苦读。

在科举这条路上,曾国藩走得异常艰辛。他从十四岁起就跟着父亲参加科举考试,然而,一连六次都名落孙山。每次考试,他都全力以赴,却总是失望而归。周围的人难免对他冷嘲热讽,甚至有人编出诗来嘲笑他和父亲这对 “童生父子”,说他们是 “行年八十尚称童,可云寿考;到老五经犹未熟,真是书生” 。这般赤裸裸的羞辱,换作旁人,或许早就放弃了,可曾国藩骨子里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倔强劲儿,他偏要和科举较上劲。

一次次的失败没有将他打倒,反而让他越挫越勇。他静下心来,仔细分析自己的不足,不断调整学习方法。他不再盲目地死记硬背,而是开始深入思考文章的立意、结构,学习如何巧妙地运用典故。为了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,他把历年的模范考卷找出来,逐字逐句地研究,对比自己的文章,找出差距。终于,在第七次考试中,他成功考中秀才,那一刻,所有的付出都化作了喜悦的泪水。

读书的 “笨功夫”

在读书这件事上,曾国藩的 “笨” 可谓出了名。他给自己定下严苛的规矩:不读懂上一句,绝不读下一句;不读完这本书,绝不摸下一本书;当天的学习任务若未完成,绝不睡觉 。这种读书方式,在旁人看来,实在是迂腐又低效,可曾国藩却甘之如饴。

就拿读《二十三史》来说,由于反应慢,很多内容他一时理解不透,但他没有选择跳过或者敷衍了事,而是逐字逐句精读,一遍不懂就再读一遍,今年读不懂,那就明年接着读 。这份死磕到底的执着,让他花了整整三年时间,才将别人一年就能读完的《二十三史》吃透。他还会把自己的读书笔记分享给师友,虚心接受批评和建议,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 。

靠着这股子笨劲,曾国藩打下了极其坚实的知识基础,也培养出了超乎常人的勤奋、吃苦和踏实精神 。他读书的速度虽慢,可每一本书都读得深入透彻,那些知识如同深深扎根的大树,在他日后的人生中不断开枝结果 。比如他在写奏折时,常常借鉴《韩愈全集》的写作方法,每次动笔前,都要把这本书反复研读几遍,直到有了清晰的思路,才开始谋篇布局,最终写出的奏折逻辑严谨、文采斐然,深受皇帝赏识 。

打仗的 “笨战略”

曾国藩在军事上的 “笨”,同样令人印象深刻,他独创的 “结硬寨,打呆仗” 战术,看似毫无技巧可言,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智慧 。

每次行军到一个新地方,湘军第一件事不是想着如何进攻,而是赶紧选址扎营。他们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,挖掘深达六尺的壕沟,筑起八尺高的围墙,围墙外还密密麻麻地插上尖竹,防止敌人攀爬 。整个营寨布局严谨,内部划分出生活区、储粮区、练兵区等不同功能区域,形成一个易守难攻的小型堡垒 。

在攻打安庆时,曾国藩指挥湘军围绕安庆城挖掘了两道深壕,内壕用于围困城内的太平军,外壕则用来抵御城外的援军 。这两道壕沟犹如两道坚固的防线,将安庆城围得水泄不通。太平军多次组织突围和救援,都被湘军凭借壕沟顽强击退 。就这样,湘军与太平军在安庆僵持了长达一年之久 。这一年里,湘军稳扎稳打,不轻易出击,逐步消耗着太平军的有生力量和物资储备 。最终,安庆城弹尽粮绝,太平军军心大乱,湘军趁机一举攻破城池,取得了关键胜利 。

攻打南京时,曾国荃率领的湘军更是将 “结硬寨,打呆仗” 发挥到了极致。他们在南京城外一扎就是两年多,不断加固营寨,挖掘壕沟,逐步缩小对南京城的包围圈 。期间,太平军多次出城反击,甚至联合其他势力对湘军进行反包围,但湘军始终坚守营寨,不为所动 。靠着这种看似笨拙的打法,湘军成功切断了南京城与外界的联系,让城内的太平军陷入绝境 。最终,南京城被湘军攻破,太平天国运动宣告失败 。

为人处世的 “笨原则”

在为人处世方面,曾国藩同样秉持着 “笨” 原则,他一生待人接物以诚为本,以拙为用 。

左宗棠成名较晚,他能有后来的成就,离不开曾国藩的大力提携和帮助 。可左宗棠却常常谩骂曾国藩,说他 “才短”“欠才略”,还多次鼓动大臣弹劾曾国藩 。1864 年,曾国荃率领湘军攻下江宁,因一时疏忽,让幼天王以及洪仁玕等人逃脱了 。左宗棠抓住这个把柄,不遗余力地攻击曾国藩、曾国荃兄弟,朝廷也趁机打压曾国藩和湘军 。此后,曾、左两人断交,左宗棠更是逢人便骂曾国藩 。面对左宗棠的种种行为,曾国藩从不计较,当别人问他如何回应时,他只是淡淡一笑,幽默地说:“我也骂不过他,随他去吧 。”

李鸿章发迹前曾做过曾国藩的门生弟子,在跟随曾国藩的很长一段时间里,他时不时耍些心眼、显露私心 。比如有一次,李鸿章为了多睡会儿懒觉,谎称自己身体不适,拒绝参加曾国藩组织的早餐会 。曾国藩并没有当场发作,而是在饭后拿出一幅写有 “诚” 字的画卷,语重心长地教导李鸿章要为人真诚 。后来,在湘军大营的位置和弹劾李元度等事情上,李鸿章与曾国藩意见不合,李鸿章甚至离开曾国藩,还在背后讽刺他 。但曾国藩爱惜李鸿章的才华,并没有因此记恨他,依旧对他关心、爱护,后来还继续重用他 。

正是凭借这种至朴至拙的交友处事之道,曾国藩一生谋士如云,身边聚集了众多人才,像彭玉麟、郭嵩焘等,他们都被曾国藩的人格魅力所吸引,心甘情愿地为他效力 。他用自己的真诚和厚道,赢得了人心,也为自己的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脉基础 。

“笨” 背后的大格局

曾国藩的一生,看似充满了 “笨” 的痕迹,实则处处彰显着大智若愚的智慧。他的 “笨”,不是真的愚笨,而是一种脚踏实地、稳扎稳打、不投机取巧的人生态度 。在这个充满诱惑和浮躁的时代,我们总是渴望走捷径,追求快速成功,却往往忽略了成功背后需要付出的努力和积累 。

我们不妨多向曾国藩学习,在学习中踏实苦读,不盲目追求速度;在工作中认真负责,不敷衍了事;在生活中真诚待人,不耍心眼 。摒弃那些急功近利的想法,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,用 “笨功夫” 去铸就属于自己的辉煌 。当我们真正理解并践行这种 “笨” 的智慧时,或许就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收获意想不到的成功 。



上一篇:广州注册个体户全流程指南:从材料准备到开业运营
下一篇:体彩顶呱刮“中国红”“火凤凰”头奖现身河南
友情链接: